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指出,酒类知识的通达与普及,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
10月13日下午,第十九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第三届“问酒”论坛在上海举办。在主持人、导演、演员刘仪伟的带动下,权威专家与网络大V面对面交流,金句频出,同时Ai技术的应用也为论坛增添了趣味性,呈现出一个关于酒的多维视角,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完美融合。
当下,有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对很多消费者来说,他们爱喝酒,但却对酒不是特别地了解,酒与消费者的关系更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也因此,长久以来,社会上流传的有关酒的偏见与误解颇多,严重影响了酒行业的社会声誉、误导了酒类消费。
从“什么是酒?”“酒从哪里来?”“人类是何时掌握的酿酒方法?”“白酒是何时出现的?”“酒与我们的生活又有哪些关系?”到“将葡萄酒滴在纸巾上鉴别真假的方法科学吗?”“葡萄酒瓶的瓶底凹陷,为什么有深有浅?凹陷越深酒的品质越好,是真的吗?”“对白酒来说,度数越高越值钱,高度酒就是比低度酒好吗?”“香型到底是怎么回事?浓香、清香、酱香型白酒的区别究竟在哪里?”“摇晃酒瓶,酒花维持的时间越长,说明越是纯粮好酒,是这样吗?”“网上流传将碱面加入白酒当中,加热之后即可通过酒色变黄与否鉴别是不是粮食酒,此方法靠谱吗?”……
我们发现,有关酒的谣言越来越“专业”,但花了钱的人酒也慢慢变得疑惑。并且因为“民间科普”常常打着所谓的专家称号,却往往是盲人摸象或有意误导,导致有关的喝酒科学越来越不科学,专家变成了砖家,因此,厘清关于酒的谣言,让流言止于智者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本次论坛,围绕“适量饮酒是不是真的有益健康?”“为啥说酒是陈的香?”“露酒是什么酒?”“为什么黄酒的度数低,却后劲十足?”“喝啤酒与痛风到底有没关系?”这五个消费者关心的话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原主任、党组书记,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纪正昆,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分析中心主任李景虹,天津科技大学校长路福平,江南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岩,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首席顾问、首届中国酿酒大师张五九,经济学家、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著名媒体人路一鸣,著名财经评论家、沃伦财经创始人水皮,著名财经评论家、《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兼首席研究员钮文新和人民酒业总经理王伟这十位嘉宾结合自己所在领域的知识文化,从不同的方面出发,参与了话题的讨论,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酒的有趣见解和洞见,并且形成的思想火花通过近百位媒体代表和包括《华夏酒报》在内的多家媒体直播平台触达到了千万级的消费者与网友面前。
论坛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表示,通常而言,认知事物一定要通过四个阶段:未知、自知、知道、已知。而该如何向消费者介绍酒,让我们消费者从疑惑到通达,最终开启美酒消费的大门,同样是个系统的工程。
比如“酒是陈的香”这样的一个问题,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可以很简单,那就是只要是好酒、高品质的酒就是越陈越香。不仅是各种香型的白酒,黄酒、露酒亦是如此。当然,这只是普遍道理,实际做到“酒是陈的香”实际上并不容易,还取决于基酒的品质、贮存的容器、贮存的环境,甚至贮存的工艺、工法等等。
再比如有人提出黄酒容易上头的问题,其核心在于,人们在品饮黄酒时的警惕性不够。舒适的香气、口感,往往不经意间喝多了。黄酒之所以给人留下饮后舒适度不好的印象,这与不文明的酒桌陋习有关系。
还有很多消费者以为“露酒”就是配制酒,不知道“露酒”背后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更不知道“露酒”是自四千多年以来传承的古老酒种“鬯”。当然,更不知道,如今“露酒”是和发酵酒、蒸馏酒等平行的四个分类之一的重要酒种,在2021年发布的GB/17204《饮料酒术语与分类》国家标准中已经作出了明确规定。
“大家在这论道求真,直击敏感话题,问酒之问,科学缜密地问酒之答,让我们消费者对很多疑惑豁然开朗,从此更新对美酒的许多认知,更加明白酒,当然会更加明明白白地喝酒。”宋书玉指出,酒类知识的通达与普及,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情,值得业内同仁坚持不懈、全力以赴。
三届问酒论坛,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宗旨,展现出了中国酒业协会服务酒业高水平发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