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的品牌,你有喝过哪一款吗?如果你喝过2家以上,说明你已经是一名精酿爱好者了。
没有一个夏天能逃过啤酒的浸泡,约上三五好友,随机选择一家小酒馆,点上一杯IPA或者拉格,听有故事的人唱歌;抑或是在大排档,点上一桌小烧烤,再来1L麦香十足的鲜啤,坐在路边侃大山……
近几年,精酿啤酒,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进大众消费者的视野,人们手中的大绿棒子正在被精酿啤酒代替。
《2023线上酒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对啤酒关键词的关注度上,精酿提及率达到59.6%,高于纯生、果味等关键词。2017年到2022年,我国啤酒市场高端啤酒销量占比从9.7%上升到了12.6%。
这背后,从消费场景而言,年轻群体的消费方式正从传统的KTV、夜店,转变为精酿馆、小酒馆;从消费需求来看,伴随消费升级,新业态的转变更能满足年轻人群的社交需求。
催生的市场需求,不仅有北平机器、跳海、233等以啤酒核心产品的新锐品牌短期爆红,也吸引着如秦皇岛啤酒等传统工业啤酒玩家下场掘金。
不过,经过几年的市场教育和发展,竞争肉眼可见地增大,一些淘汰赛已经打响,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吃到红利。
这句精酿圈很火的话,道出了消费者需求的真谛,即精酿首先在口味上抓住了消费者的味蕾。
在中国,精酿啤酒特色大多数表现在精上。原材料,酵母菌种,啤酒花,设备等都是精酿啤酒从业者十分看重的关键因素。
区别于酿造时间短的工业啤酒,精酿啤酒要挑选优质麦芽,且酿造时间长,并且很细分化。一般来说,精酿选择的是更优质的天然原料和更传统的酿造方式。
尤其是在风味上,就像咖啡,水果、坚果、鲜花等元素都可以为精酿创造更丰富的口味,因此精酿啤酒层次更丰富、味道也更浓郁。
不少啤酒爱好者表示,现在的工业啤酒越来越像水啤,味道十分寡淡,喝起来没感觉。
市面上常见的青岛、百威、华润等品牌啤酒,会使用玉米等淀粉类物质来替代麦芽酿酒;而精酿啤酒坚持用麦芽酿酒,浓郁的风味显然吸引更加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
而从消费场景看,以往大排档、夜场等场景是伴随踩箱喝畅饮等消费行为;而现在消费者追求的是早C晚A为媒介的社交场景,清吧、精酿酒馆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精酿啤酒的需求也迎来新一轮爆发。
京东消费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3线上酒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对啤酒关键词的关注度上,调研显示,精酿提及率达59.6%,其次是纯生果味原浆。精酿成为年轻人在消费啤酒时的主力选择。
美国酿造者协会对精酿啤酒厂的三大标准为:量小,年产量小于600万桶的小型酿酒厂;非精酿酿造者或公司机构占独立酿酒厂股份不能超过25%;啤酒风口坚持从传统的或者创新的原料与发酵工艺中获得。
从这个意义上讲,物以稀为贵的市场,精酿啤酒的兴起是伴随消费升级的趋势而来的。
消费者的青睐,让精酿成为啤酒赛道上的黄金赛道。去年1-9月,天眼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国新增注册企业1500余家,与2022年同比增长36.9%。
尤其是在像北京、上海的一线城市,精酿文化更加浓厚。去年10月,精酿厂牌京A在北京举办8乘8精酿合酿啤酒节,邀请了8家中国领先精酿厂牌和8家有代表性的国外精酿啤酒厂牌齐聚京城,两天4场活动场场爆满;9月,小红书联合全国20座城市120家门店推出全国酒鬼地图活动,吸引了不少喜欢精酿的年轻人参与。
在中国精酿啤酒文化的浪潮中,一个名为或不凡的品牌逐渐崭露头角。这个品牌以其对精酿啤酒的热爱和对品质的坚持,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市场的关注。
或不凡(Hop Fan)品牌由一位对精酿啤酒充满热情的创始人广华创立。品牌名源自对啤酒花的狂热爱好,这不仅是对原料的尊重,也是对精酿精神的致敬。品牌自诞生之初,就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精酿啤酒,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对新鲜、独特口感的追求。
或不凡的产品线涵盖了多种类型的精酿啤酒,特别是浑浊IPA。口感醇厚、香气丰富且独特。
或不凡将目标消费群体定位于精酿啤酒爱好者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者。通过线上社区、电商平台等渠道,结合口碑营销和用户评价,品牌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在晓样看来:或不凡其IPA产品具有较高的苦度和香气,是国产精酿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渠道价格还是货柜价格价虽然相比啤酒略高,但其品质和口感完全值得这个价格。
或不凡用优质的产品,推广精酿啤酒文化,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和喜爱精酿啤酒。或不凡没有花哨的营销,一面以销量带动品牌,一面不断丰富自己品牌的情绪价值。为爱好者提供有趣的精酿啤酒体验。
经过几年的市场教育,街边的精酿酒吧层出不穷,世涛、艾尔、皮尔森……类型繁多的精酿啤酒,也从一个小众品类变成大众需求。
过去,因酿造工艺费时、原材料成本高、产量低等因素,精酿啤酒价格一般是普通啤酒的3倍-5倍,消费者直呼喝不起;如今,酒文化正从悦他消费向悦己消费转变,花了钱的人啤酒高端化、差异化的追求越来越明显,进而导致花了钱的人精酿的价格敏感度下降。
相比于国外,国内的精酿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从模式上看,当前的国产精酿品牌中,京A、大跃、牛啤堂、杰克的酒窝和拳击猫等主要走线下实体渠道,以精酿啤酒吧和餐吧为载体进行销售,产品以专供门店的桶啤为主。
后来,为了打破存储和运输限制,一些品牌开始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等多渠道销售的模式。比如,在便利店、线上店铺随处可见的熊猫精酿、莱宝精酿、优布劳等。
到了今年,精酿啤酒的热度依旧不减,且迎来了新的变化——精酿不再是一线城市专属,而是像咖啡品类一样走到了下沉市场的大排档。
据资料统计,2022—2023年以来,全国14个精酿啤酒扩产项目集中于全国11个省,总投资金额超过75亿元,三四线城市占据较大比重。去年,精酿投资更加倾斜于中西部省份及三四线城市,不少当地招商主管部门也将精酿啤酒项目作为重点进行推介招商。
这种模式类似于前店后厂,即店里酿酒,店里销售。进入这些精酿餐吧,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极具复古、朋克风格的酿酒设备。受制于场地限制,商家们一般会选择自酿啤酒设备,又称微型啤酒设备,占地面积小,还可以让客人直观感受到精酿的制作过程。
后来,像熊猫精酿这类发展比较好的品牌,开始自建酒厂,从源头把控精酿啤酒的制作和口味。彼时,熊猫精酿在2017年获得1.19亿元的A轮融资,资金主要用途是用于一个年产3万吨的酒厂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啤酒行业是个重资产投入的生意,供应链堪称生死线。一个合格的精酿酒厂包括几千万元的罐装设备、酿造设备,以及流动资金等,整体花费上亿,并不是谁都有能力建的。
这时候,代工模式成为不少品牌的选择,但代工的问题也很明显,一家代工厂可能同时供应多个精酿品牌,于品牌而言,产品品控、差异化都很难有话语权。此外,想让精酿的配方发挥出最极致的味道,啤酒厂的设备也需要根据配方量身定做,而代工厂并不能满足品牌的这些发展需求。
从小众需求,到大众口味,当下花了钱的人精酿啤酒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
灼鼎咨询《2023年精酿啤酒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啤酒行业总体销量下滑的大背景中,精酿啤酒的消费量以惊人的幅度扩容,增长率居高不下。2022年中国精酿啤酒消费量14.3万千升,预计2025年可达23万千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对应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00亿元以上。
看中市场需求的变化,不少啤酒大厂也下场掘金。今年3月份,青岛啤酒五厂100万千升精酿啤酒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开工;百威中国和精酿啤酒BrewDog设立合资企业;重庆啤酒通过收购中国第一精酿厂牌京A全部资产,涉足精酿赛道;燕京也推出了燕京八景狮王世涛系列精酿啤酒……
除了推出自有的高端产品,还采取并购的方式。例如,嘉士伯入股了京A精酿;百威收购了拳击猫、鹅岛等精酿啤酒。
啤酒大厂们都把精酿啤酒看作品牌高端化、年轻化的重要注脚。去年开始,伴随精酿市场的扩大,行业开始讲究产能,工厂化成为普遍现象,品牌们都开始关注到行业供应链的问题。百威啤酒、燕京啤酒等多家啤酒企业都施行了扩产计划与生产基地建设。
这背后,预示着精酿啤酒或会走上集中化、规模化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传统啤酒厂商能在精酿啤酒市场一帆风顺,从整个市场来看,精酿啤酒还面临不少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市场教育问题。作为舶来品,就像咖啡一样,国内花了钱的人精酿啤酒和文化的了解和认可仍处于初级阶段,精酿啤酒想深入人心还要时间;
更重要的是,市场规模有限,有品类、无品牌问题显著,行业尚未形成头企业,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这导致品牌向上拓展供应链成本过高,向下开拓销售渠道也受阻,品牌盈利成问题。
中金公司的报告显示,精酿啤酒销零售渠道相对传统啤酒表现弱势,近70%的精酿厂商餐饮渠道销量占比超过50%,而73%的精酿厂商零售渠道销量占比不到20%,独立精酿厂商在价格敏感度更高的传统零售渠道扩张困难。
传导到消费端,尽管花了钱的人精酿的接受度变高,但面对别的类型性价比更高的品类,很多人的心态还处于尝鲜阶段,未来精酿啤酒也有几率存在失宠的情况。
在我国,早C晚A不是新鲜事。对比咖啡赛道,在瑞幸、manner、M stand等品牌的建设下,咖啡已经从舶来品,变成混合果咖、奶咖的新国潮;而精酿啤酒市场是当下啤酒消费升级的重要一步,年轻人的消费态度转变也给精酿市场带来了东风,只是想要从舶来品变成新国潮,本质还是要给国人带来了更多差异化的体验,整个市场任重而道远。